Thursday, February 27, 2014

思念

天色灰蓝的上学路上。
弟弟抱住他的煎鸡蛋便当望着天空说:“妈咪,你说阿公在天上做着什么事呢?”
我:“嗯……我也不知道哩。你猜猜看。”
弟弟:“可能在吃早餐。如果他是吃着早餐的话,那一定是吃点心,叉烧包啊烧卖的。”
我:“嗯……很有可能。如果让你看到阿公的话,你会跟他说什么?”
弟弟:“那里可能看到他?”
我:“我是说如果……如果你在梦里见到阿公的话,你会跟他说什么?”
弟弟:“不知道呢……”
我:“你想一想啦……比如说‘阿公,你好吗?’ 或 ‘阿公,你每天有吃饱饱吗?’”
弟弟:“我想到了!我想跟阿公说——‘阿公,你可以好像以前那样住在家里,不要再回去天上吗?’”
我:“…………”
:'(

Tuesday, February 25, 2014

他喜欢就好

农历新年前陪大儿子逛服装店买新衣服,我从一开始很雀跃地帮忙他翻找,一面给他提供许多穿著的建议,到最后默默地跟在他身后,他还是找不到他喜欢的衣服。我走得双腿都发麻了,本来兴致勃勃的情绪也冷却了下来。就在我一面跟在他后头,一面低头划手机看面书的时候,他拿着一件T恤问我:“妈妈,这件衣服OK吗?”

我一抬头,眼前是一件布满几何图案的鲜红色T恤,坦白说,我不喜欢,而且还觉得“有点丑”。可是这是儿子选的,我不想批评他的品味。我轻轻地问:“你喜欢这件?”儿子把衣服仔细看一遍,然后放回原位,说:“其实也不是很喜欢,再走走看看吧!”

我们从这个商场走到另一个商场,逛了好多间服装店,直到他在一间服装小店看到了一件T恤。那是一件有点像棒球衣设计的T恤,经过试穿他显得很满意。我也没想太多,既然儿子喜欢,我也觉得穿起来蛮好看,就把它买下来了。后来他爸爸看到儿子买的这件T恤,显然不喜欢,他皱着眉偷偷问我:“怎么会买这样的衣服?”我回答:“他喜欢就好。”

年初十,天气热到让人提不起精神。带两个儿子去给姨婆拜年,大儿子征求我的意见:“妈妈,我穿同学送的那件衣服去,可以吗?”以其说征求意见,其实只是知会,因为他已经把衣服穿在身上。我伸手摸一摸衣服的质料,厚厚沉沉的,很适合在金马仑高原穿。我问:“会不会很热呀?”他马上回答:“不会。”他不怕热那就随他吧,我没有意见。可是他爸爸却静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:“他怎么穿得那么厚啊?不热吗?”我耸耸肩说:“他喜欢就好。”

从这两桩小事,我察觉到自己变了。以前的我,会很在意孩子的一切;现在的我,真的认为“他喜欢就好”。我变得“不想负责任”了,只想以最轻松舒服的态度过活,因为每天烦扰着我的事也不少,这些“穿什么衣服”、“配什么鞋子”、“头发那么长了为什么还不去剪”等等事情,能不理的我就不想理了。只要他的这身打扮不是过度标新立异、只要他穿在身上时能添加自信、只要学校能接受这身打扮,我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。

孩子终归会长大的,我们也别瞎担心,给自己制造无谓的压力。就像去年新年时大儿子在发梢上涂了颜色发胶,试图制造成染发的效果,我当时也偷偷担心,可是才过了两三个月,他已经没兴趣再在头发上玩花样了。还有他的那一件窄得让我也感到快窒息的紧身裤,最后穿不过五次就被儿子打入冷宫了。真的不必讶异,也不必指责他浪费钱,“潮流”这东西就是让人麻木地跟从,非要追过、跟过才会心息的。

青春期的孩子注重打扮是很自然的事情,大儿子十三岁之前衣著上的事情都任妈妈打理,我买什么他就穿什么。一踏入十四岁仿如一夜长大,他开始要求选择自己所爱。给他买衣服和鞋子时,一定要带着他一起去。不必因为孩子不再相信妈妈的眼光而感到气馁,孩子能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好事,我一直认为“品味”也是一种生活态度,值得培养。

《光明日报》17.2.2014刊登

Friday, February 21, 2014

信念



一次和朋友聊起特殊儿童的需要时,她突然问:“你小儿子知道自己是特殊儿童吗?如果他知道了会自卑吗?会自暴自弃吗? ”

我仔细想想,我好像不曾对小儿子说过“你是特殊儿童”这样的话。不过他知道我特别关注特殊儿童的事宜,看到我在聊很长时间的电话时,他会轻声在旁边问:“又是特殊儿童的妈妈找你帮忙吗?”再加上他有接受一些特殊的课程,我想就算我没跟他言明,他是知道自己是“特殊”的。

其实在小儿子小的时候,我们也曾刻意隐瞒。他四岁被怀疑,五岁被确诊,然后马上进行治疗至今踏入第六个年头了。对于一个当时只有四、五岁的孩子,他是不可能明白什么是“读写障碍”、什么是“成长缓慢”的。在言谈举止上我们会格外谨慎,不让他察觉自己与众不同,是担心他会有自卑的心理,就连带他去做感觉统合的治疗课程时,我也只是告诉他:“这些游戏能让你的身体强壮起来,你看你时常跌倒对不对?就是因为脚不够Power,我们趁上小学前先把脚练得有Power,那么上小学后就可以和同学一起打球了。”

可是这个保护网能保护的范围不够广,我们再怎样的小心保护,都难敌小同学的一句“他很笨,我们不要跟他玩”。毕竟还是个孩子,小儿子对被孤立好像无动于衷,心疼的反而是我们,但明白这是我们不能阻止的事,唯有给他加倍的爱与关注——在他每完成一项事情时,我们给予赞美;当他不能顺利完成事情时,我们声声鼓励。

在赞美声和鼓励声中长大的小儿子,对我们说的“努力就可以进步”深信不疑。因而他很自律,即使看不懂功课但也坚持去问老师;他很积极,游泳羽球绘画音乐乒乓叠杯,没有一样他不想学。来到了四年级,成绩册上的超低分数让他发觉自己 不如其他同学,他抓着后脑问:“妈妈,你说努力就可以进步了,可是我努力了这么久,怎么还没进步呢?”

听了固然心疼,但也很快冷静回答:“谁说没进步?你以前走路常跌倒,现在不会了;你以前不会认字、不会听写、不会写字,现在都会了。这就是进步啊!”

“可是,我认为这样是不够的。”他说。

“就只好再努力咯!”我唱起自创的《加油歌》。

“Yes!Yes!Yes!”小儿子笑着,紧握拳头给我和音。

小儿子的学习之路充满荆棘,一路陪着他跌跌撞撞走来,培养好他的积极的态度是我们唯一坚持的事。始终相信,态度造就一切。

态度正确了,是不是“特殊”已经不重要了。

2014《妈咪宝贝》 2月刊

Thursday, February 13, 2014

一棵树的感想

我走向学校的范围,去接小儿子放学。今年将踏入11岁的他,行为举止依然十分稚气。当他一看到我时,就像个幼儿园学生看到妈妈时的那般兴奋,飞扑而来。这个在学习上曾经让我担忧不已的小孩,今年一月转去了新环境上学,一切重新开始。开学至今才一个月,日子尚浅,我不知道自己当初做的“转校”决定是否正确,唯一可以感觉到的是——小儿子相当喜欢这个新环境,每天放学回家都会一直分享他与同学们的事情。就像今天,他扑上来抱着我,小嘴巴马上报告:“妈妈,刚才我们在课室里玩表演,好好玩啊!”

看着他一脸意犹未尽的样子,我也兴致起来:“玩什么表演?”小儿子兴奋地说:“好像演戏那样的表演。”我心里猜想,应该是排练小话剧吧。小儿子继续说:“KJ演一个砍树的人,而我就是演被他砍的树。”

树?小儿子演的是一棵树?我忍住不笑出声音来。

我问:“为什么老师会让你演一棵树呢?”小儿子耸耸肩回答:“我也不知道。这可能是因为我的头很大吧?”我实在忍不住了,笑了起来:“演树和头大有什么关系呀?”小儿子认真地指着不远处的大树说:“你看!那直直的树干是不是很像瘦瘦的我?而树顶上的树叶就像是我大大的头。”我认真的把树和小儿子看一遍,嗯,小儿子的想象力真丰富啊!

回到家,小儿子的话题还在围绕在他的树表演,他决定示范给我看:“演一棵树,要这样站得直直。”可以笑的吗?我问。“不可以大声笑,但可以在心里偷偷笑。”可以说话的吗?我再问。“当然不可以。你有听过树说话吗?”我故意作弄平时爱挖鼻孔的他,问“可以挖鼻孔的吗”,小儿子这是笑翻了:“当然不可以。”那演树不是很无聊咯?什么都不能做?我如此说。小儿子马上认真地回答:“演树才不会无聊啊!演一棵树,要站的直直,要安静下来,即使别人在旁边作弄你,你也不可以动。这是很不容易的呢!起码森林就做不到。”

我细细思量,开始也觉得演一棵树是不容易的事,即使是梁朝伟,用尽他最煞的眼神,也未必可以演得好啊!

真开心。小儿子成功演绎了一棵树。

(注:“森林”是小儿子班上的一个男同学的名字。他有轻微过动的症状。)

刊登于《光明日报》10.2.2014

Wednesday, February 12, 2014

前路

很多人都说,四年级是一个分水岭,进入了高年级的第一年,课本内容与功课会比以往艰难。翻开弟弟的课本和功课,四年级的功课的确比三年级时深很多,也增加了许多书写的部分,像各个语文科的作文或周记,还有科学的实验结论,都是需要书写的,不再像以往都是选择题或是非题。老实说,弟弟在应付这些功课时显得很吃力,而我的陪读也越见吃力,因而我萌起了“提早转校”的念头。

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考量着弟弟小学毕业后的去向——我们不可能送他去独中,因为功课繁重压力大他也跟不上;也不可能送他去国中,因为他的国文课不行。想着想着,好像路就只剩一条——Home School。早前我去参观了几家Home School,蛮喜欢他们办学的理念,除了课本内容很生动及精彩外,他们也会按照学生的能力教学——遇到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就让他扶摇直上;碰上学习能力有待加强的学生,他们就会多付出一些时间教导。

每次去参观Home School后,我总是像是看到了雨后彩虹,人生充满了希望。回家后我认真地和弟弟分享,当他听到在Home School上学,课外是不用做功课时竟雀跃万分,看来他真是做功课做怕了。我再探听他要不要提早退学去Home School时,他却坚决地说:“Home School听起来很好,但我还是喜欢现在的小学。这里有运动会、课外活动,还有疼我的老师和同学。我读完六年级才去Home School吧!”

送弟弟去Home School是我们的意愿,而小学毕业后才去Home School则是弟弟的意愿。我们选择尊重他的选择,只要他觉得开心,就让他继续留在华小,直到他自己不愿再留下。我不敢忘记初衷,当初不送他去特殊班而送他去华小的最大目的,就是希望他能有正常的社交圈子,能和同学们有互动。虽然还是会担心他会被欺负,但相处毕竟是人生一门必修的学问。经我细心观察,弟弟也慢慢学会了察言观色——以前他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被同学冷落;现在他知道谁看不起他,也就不强求他们跟他玩。当然,他也懂得分辨哪位同学真正愿意帮忙他的,所以当他想去贩卖部买东西或是去办公室找老师时会找他陪伴。

人的一生中,除了家人外,也需要朋友的扶持。这也是我们不强迫弟弟提早退学的原因。

(文字刊登于2013某月的《风采》杂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