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December 09, 2013

品行

很巧合地,两个儿子在同一天把年终成绩册捧回家。

一年有三个学期,大儿子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,痛定思痛之下最后一学期考试有用功,终于可以顺利升班,我也放下心中的大石。这些年他总是这样,非要到最后一次考试才来努力,让我冷汗直流。至于小儿子,因为有读写障碍,他的成绩还是不能达标,不过,他还是兴奋地扬着手上的成绩册对我说:“妈妈,你看看我的总平均分数,我不是全级最低分的!”

我把两个儿子的成绩册捧在手里看,小儿子靠着我,突然他发现新大陆般的说:“妈妈,你看!我和哥哥的品行都是A哩!”我看着小儿子的小食指指着的地方,大儿子和小儿子的这两个A,孤独地躺在科目成绩分数表以外的一个小角落,看似与学生的学术成绩完全沾不上边,但却我感到有点安慰。

小儿子沾沾自喜地说:“妈妈,我在学校很乖的,上课不吵闹,下课也不顽皮。”我笑说:“你在学校的品行A,很好。可是你在家里的品行没有A,因为你常发脾气。等你改了臭脾气,我也给你A。知道吗?”小儿子嘿嘿笑着说:“知道啦!知道啦!”我翻看大儿子的过去这几年的品行分数,大多维持在A或B+。他的性格比较内敛,或许是不多话不捣蛋,所以在老师眼中算是乖吧?

其实,大儿子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品行拿过C。那一年可以说是儿子的小学生涯中最难捱的一年。他的班主任喜欢以嘲讽的话来挖苦孩子,她大概以为这是所谓的“激将法”吧,以为这样就能刺激孩子的上进心。儿子说,全班同学都很怕被老师点名指责,他们情愿被老师的藤条鞭打也不想被嘲讽。上半年家长日我去见老师拿成绩册,第一眼就瞄到品行那一栏——C!儿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品行都是A或B+,这一次拿C有点不寻常。我问老师儿子在学校是不是很顽皮不听教,如果是的话我就要多加留意。结果老师给了一个我到现在都不能接受的答案,她说:“我是看成绩给品行分数的,第一名至第十名我就给他品行A,第十一至第二十我就给B,第二十一至第三十我给C,第三十一至最后一名我给D。你的儿子是第二十五名,所以是C。”

我差一点要发飙骂人,哪有这样给分数的?难道读书第一名的就一定是好孩子,读书最后一名的就是坏孩子?这老师的思维不对,我都不想再跟她继续聊儿子其他课业上的问题就离开了。只是……儿子对那个C耿耿于怀,我不想在他面前批评他的老师,只好跟他解释说,每个老师的要求与标准都不同,分数也只是一个数据,偶尔有偏差。

事隔多年,现在突然想起这件事,我发现我仍介怀。

一想到这些年以来,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被她这样伤害过,我就更气了。

《光明日报》18.11.2013

Tuesday, December 03, 2013

得与失

朋友最近很烦恼,她的女儿在独中念初中一,独中一年有三次考试,她的女儿在前两次的考试成绩不理想。朋友在面子书上写下她的担忧:“我真担心女儿会留级,如果留级的话,就要多付一年昂贵的学费啊!”老实说,朋友现在面对的烦恼,也曾是我的烦恼。

大儿子从小就不爱读书,小学时期成绩只属中等。小学毕业后,他表示希望到独中升学。我喜欢独中,因为我也是独中生,我深深有那种“身为独中生,身体里就流着独中血”的感受。那股对学校的归属感,当中也存在着一份荣耀,以身为独中生而骄傲,相信这也是许多独中生的感受。然而,独中却有一个从我在那儿求学时就十分厌恶的制度,那就是留级制。我当年的成绩属于中上,但试过有一年在升级与留级边缘徘徊,幸好最后安全升级,但那种担心留级的煎熬,我毕生难忘。

我把独中的留级制度告诉儿子,先把话都说在前头,希望他不要把在小学求学时的恶习(如不做功课、上课不专心、小考不在乎、大考不温习等等)带到中学。儿子虽点头答应,但最后他还是把那些恶习统统带去中学。儿子在前两次的考试成绩都不及格,痛定思痛之下,最后一次考试他发奋图强,成绩进步很多,可惜总平均还是不达标——儿子留级了。

亲眼看到儿子在最后一次的考试有用功,但最后还是留级了,我们也没有责备的理由,比较担心的反而是孩子的心理伤害,他会不会觉得努力是白费?他会不会自卑?他会不会信心受挫?他会不会从此放弃?这些我们都要给他做好心理建设,帮助他学习勇敢面对。一次在书展遇到永乐多斯博士,她问起儿子在独中的学习,我说:“用功得太迟,留级了。唉,要浪费一年啊!”永乐多斯博士微笑地说:“别说是浪费,这可能是另一个学习的机会啊!”永乐多斯博士说话的声音是那么的温柔,但却如当头棒喝把我敲醒了——对啊,我只看到“留级要多付一年的学费”、“留级就比同龄人迟一年毕业”,就没有想到孩子在这一年里,或许能得到一次在挫折中的成长机会,又或许就在这一年,他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同学或老师。如果是他人生必走的过程,就让他去经历吧,这可能就是他人生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转捩点。

原来,不只是孩子要学习勇于面对,父母也要学习勇于放下。

得与失,从来就不是当下就能知道的。它需要经过一段好长的日子,在你细细回想的时候,才能把它归类,是得还是失。

(《光明日报》11.11.2013)